古代人们在公共场合,用什么字来表示第一人称呢?

 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第一人称是什么,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。

  “我”字是一种最常用的汉字之一。我们在小学就学过,“我”是第一人称,“你”是第二人称,“他(她)”是第三人称。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,还是在现实生活里,自称“我”都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。

  而在古代,如果一个人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,直接自称为“我”,会被讥笑为不懂礼貌。

  这是什么原因呢?与“我”字的来历有关。

  “我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,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。甲骨文“我”字,字音为“wo”,代表商朝晚期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——大斧。这种大斧有柄有钩,斧口还有一排锋利的锯齿。

  众所周知,在漫长的岁月里,中国古文字不断进行变迁。“我”字也不例外。到了西周时期,甲骨文演变成金文,“我”字的结构发生了细微变化。长柄锯斧的形象还保留着,只是在斧柄下面多了个一个脚钩。

  此后,经过七八百年的变迁,到了汉朝,汉隶出现了,汉隶里的“我”字与现代社会书写的“我”字就相差无几了。

  由于早在战国时期,当初作为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使用的大斧,已经被更优良的凶器所淘汰,因而从汉朝、唐朝时期开始,人们就将“我”字作为第一人称的带用字,字音依然是“wo”。

  这就是说,字还是那个字,但是含义变了。

  然而,由于“我”字曾经有过凶器的含义,人们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很少使用它,否则的话,会被别人讥笑为不懂礼仪。

  那么,在古代,人们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,用什么字来表示第一人称?

  如果是君主、天子、皇帝、诸侯等,会以“寡人”“朕”“孤”等字来表示自称。

  君主、诸侯多以“寡人”“孤”自称。

  实力较强的诸侯,自称“寡人”。宋穆公在临死前召集大司马孔父嘉,当着他的把王位传给哥哥的儿子与夷,这就是后来的宋殇公。宋穆公对孔父嘉说:“请子奉之以主社稷,寡人虽死亦无悔焉。”意思是要他好好侍奉宋殇公,这样就算自己死了也无怨无悔。

  实力较弱的诸侯,自称“孤”。东汉末年,袁绍在担任冀州牧时,曾经给公孙瓒写信:“孤与足下,既有前盟旧要,申之以讨乱之誓。”意思就是:我和你之前有过友好盟约,发誓一起讨伐叛乱。

  到了秦朝,秦始皇第一次采用了“朕”的说法,并将它变成了皇帝、天子的专用自称。除了皇帝和天子,任何人都不能自称为“朕”。否则,轻者人头落地,重则诛灭九族。

  如果是普通人,那么一般用“余”“吾”“予”等字表示第一人称。到了汉朝、唐朝以后,又多了“仆”“鄙人”“不才”“某”“小人”“在下”等第一人称词语。读书人爱用“小生”“晚生”,女性往往自称“妾”“贱妾”“奴婢”。

  如果是官员,在皇帝、天子面前一般自称为“臣”(到了清朝又多了一个“奴才”);在上级、同事面前一般自称为“下官”“卑职”等。

  总之,极少人会在社交场合或者是公共场合使用“我”字。不过,凡事都有例外。北宋时期,就有这么一位姓许的牛人,不管在什么场合都直接使用“我”,从不使用“鄙人”“不才”“某”等谦称。

  《梦溪笔谈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:贾魏公当丞相时,有一个道士姓许,不管对什么人说话,都自称为“我”。人们讥笑他为“许我”。许道士非常有才华,只是性格孤傲,行事怪诞,不把公卿贵族放在眼里。贾魏公听说后,多次派人邀请他来见一面,都被他拒绝了。好不容易请他来了,他骑着毛驴要直接进入丞相大厅。门吏将他阻止在门外,称:“这是丞相大厅,哪怕是丞郎也要下马。”

  许道士说:“我没有什么求助于丞相,是丞相邀请来的,既然如此,我就回去了。”许道士果然掉头就走。贾魏公知道后,派人上门道歉,诚挚邀请,许道士终究没有再去。贾魏公因此感叹万分,说:“许道士只是一个普通人,只是因为无求于人,就可以不受权势的屈服,更何况那些以道义为己任的人呢。”

  你看,这位许道士仅仅是敢自称“我”,就引起了丞相的注意,而被传扬一时。

  在唐朝时期,还有一位敢用“我”字的牛人,他叫李白。

  我们来背一背李白那些使用“我”字的诗歌吧: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“我本不弃世,世人自弃我”“我思仙人,乃在碧海之东隅”“大道如青天,我独不得出”“待我来岁行,相随浮溟渤”……

  当然,到了李白这种层次,就没人敢讥笑他不懂礼仪了……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雪窝网 » 古代人们在公共场合,用什么字来表示第一人称呢?

赞 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